汽车焦点网
当前位置:汽车焦点网 > 导购 >

五十八年后钟祥“再聚首”共叙乡情共谋发展

浏览:8547 来源:新华网 2024-11-27 19:25   阅读量:19652   

五十八年后钟祥“再聚首”

11月23日,小雪刚过。淅川县党政代表团带着家乡亲人的嘱托,沿着当年丹江口库区移民迁徙的道路,渡丹江,涉汉水,过襄樊,走进湖北钟祥大柴湖,进行考察交流,为这里的移民老乡送上家乡戏、送来摄影展,共叙家乡情谊,共商发展良策。淅川与大柴湖,再次紧密握手。

移民村中忆迁安

“老家来人了,我们真高兴!”赶到钟祥时,已将近下午6时。钟祥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冯玉霞已经在门口迎接。

冯玉霞是淅川“二代”移民,对淅川有着很深的感情,她多次与淅川相关部门商量此次活动的路线,最终确定以大柴湖“一馆三园”为重点进行交流:大柴湖移民纪念馆展示的是移民搬迁的历史;鱼池村移民搬迁体验园,以搬迁体验为切入点,还原了移民三次搬迁的艰辛历程;前营村移民旧居展示园,以五代移民旧居为切入点,展示了移民精神;罗城村移民花卉产业示范园,展示了自强不息的创业进程。

“1958年9月1日,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正式开工。”在大柴湖移民纪念馆,原馆长、淅川移民全淅林拿出他搜集到的珍贵的历史资料介绍。河南、湖北两省共搬迁38万人,淅川移民就占20万人,其中,2.6万人迁至荆门,4.9万人迁至钟祥大柴湖。从1966年4月开始,整个搬迁花费了3年。

“搬迁时,家具牲畜等货物与人分开走。货物直接由丹江沿岸的码头装船,运到丹江口大坝,然后再顺着汉水南下到钟祥。移民则坐着大卡车到湖北襄樊,然后再换乘敞篷船顺汉水而下。”在鱼池村移民搬迁体验园,沉浸式讲解把所有人的思绪都拉回到58年前的那次大迁徙。

“割罢麦,收罢场,收拾收拾下钟祥。”移民广为流传的顺口溜,流露出几分留恋,几分悲壮,几分乐观。当他们跋山涉水来到新家,却傻眼了!

大柴湖位于钟祥市南20公里处,紧靠汉水。曾是人口密集、商贾云集的鱼米之乡。1935年7月7日汉江决堤,吞噬了3万人的生命,10万亩良田成了水乡泽国。洪水退去,大柴湖成了芦苇和?柴丛生的沼泽地。

“四个砖柱芦苇墙,外面用着泥巴搪。移民安置房就建在刚刚砍过的芦苇地里,政策规定,每人分半间房,每间不足8平方米。”在前营村移民旧居展示园,钟祥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移民宋育昉指着自家的移民房介绍。

“大柴湖,苇子窝,三天不割一尺多。”罗城村74岁的淅川移民罗朝鹏介绍,刚到大柴湖时,他只有15岁,每天跟大人一起,带着镢头、铁锹、镰刀、斧头,砍?柴,挖芦根,排积水。芦苇、?柴一丈多高,粗比高粱秆,一镢头下去,砍不断一棵,人们得随身带着磨刀石。

经历10年的“战荒湖”,原来的沼泽地开出了石子路,芦苇荡变成了米粮川。

铭记历史再前行

考察交流,不仅是缅怀过去,更是为了更好地前行。

漫步在大柴湖,村庄巷道绿树掩映,屋舍俨然;各类企业鳞次栉比、整齐划一……一路走,一路看,大柴湖的发展成果,让淅川党政代表团眼前一亮。

“我是淅川移民的后代,淅川移民为了改造柴湖,付出了巨大的劳动,生活水平低下。我想通过努力,改变家乡面貌。”讲起家乡的过往,李志慧有些沉重。农校毕业后,他远赴上海,边打工边学艺,逐渐有了自己的花卉基地。2014年,回乡成立湖北农青园艺科技有限公司,10年来,先后投入7亿多元,建成了4000多亩花卉生产基地,成为全国单体规模最大的盆栽花卉生产企业,带动2000多人务工,每人年均收入2万余元。

从“移民镇”到“花卉城”,是柴湖发展的侧影,如今的柴湖,在移民精神的激励下,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漫步在鱼池村、前营村等移民村落,花园式的景观,沉浸式的移民迁安体验,让考察团成员赞不绝口,不时驻足思索,交流感悟。

“在长期的融合过程中,大柴湖移民已经形成了吃苦耐劳、顾全大局、团结友爱、善良诚信、开放创新的优秀品质,他们与当地人团结协作,携手建设家园。现在的柴湖人,是兼有湖北、河南两地人民美德的新的柴湖人!”大柴湖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柴湖镇党委书记易敬军动情地说。

文化交流续乡情

韵味悠长的淅川曲剧、激情澎湃的丹江号子、图文并茂的摄影展出……11月23日清晨,柴湖文体活动中心人头攒动,凛冽的寒风,挡不住移民群众听家乡戏的热情。

“我是喝着丹江水长大的,你是移民后代,咱们在丹江对岸还有个家!”72岁的陈玉华拉着5岁的小重孙陈沐云来听家乡戏,操着浓郁的淅川口音介绍自己的老家。

在罗城村,一直在钟祥市带孙子的罗朝鹏夫妇听说老家来人唱大戏,专门赶回来看演出。

97岁的曹光辉老人,在儿子的搀扶下,早早来到村部广场,听得如痴如醉……

为了让移民了解淅川的变化,在演出的同时,还举办了淅川县摄影展,从南水北调到移民老乡的故事,再到淅川的变化,铺开了一幅生动的淅川画卷。

“有岵山照片没?我老家在岵山下,1968年离开淅川就没见到岵山啦,很想念呀!”双河村移民李文才含着眼泪,拉着工作人员介绍照片内容,寻找家乡的印记。

“这里好漂亮啊,像仙境一样!”在大柴湖出生的王舒苒在一张照片前停下脚步。

“这是咱们老家淅川!”母亲全晓燕笑着向女儿解释。

全晓燕家至今还留着淅川的老照片、老物件。入夜后,爷爷奶奶总会给小孙女讲淅川的故事,舒苒没到过淅川,可她懂得大人们心中那份独特的情感。

乡音未改,乡情难断。半个多世纪以来,移民与家乡的联系从未间断。50多年来,淅川县和钟祥市已经形成了一个不成文的惯例,两地移民部门每年互访一次,共同探讨研究解决移民问题。

两地官方往来频繁,民间来往也不间断。几十年来,几乎每天都有人往返于柴湖和淅川之间。钟祥市与淅川县为了方便两地亲人探亲,于50年前对开长途班车,每天不断。

“淅川和钟祥两地要常来常往,多交流沟通,多协作合作,让两地经济社会在交流中得到更好发展!”考察结束,在淅川·钟祥移民工作交流座谈会上,移民代表全淅林感人肺腑的发言,引发了淅川和钟祥两地人的强烈共鸣。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编辑:叶子琪
相关阅读
头条推荐
热点资讯
精选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