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焦点网
当前位置:汽车焦点网 > 动态 >

北京:上半场“电”力不足,下半场换道先行

浏览:6860 来源:网络 2022-09-15 10:20   阅读量:17280   

汽车之家研究院与21世纪新汽车研究院强强联手,共同打造的《2022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报告》(拟)将于年底发布。该报告从去年的10个城市扩充为15个城市,既包括四大超一线城市,也包括新能源汽车产业布局完善的一二线城市,既有国内老牌的汽车生产基地,也有进入新赛道的新兴城市。报告的核心数据也从规模实力、产业密度、创新能力、营商环境等产业端数据,扩充了新能源汽车城市消费能力、消费潜力、消费特征、消费保障等等更多消费端数据。

在报告正式发布之前,我们首先将15个新能源城市进行一个系统的梳理与盘点。今年的系列报道升级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城市商业地理》。

在9月5日,开篇推出《中国新能源汽车城市商业地理|武汉:落寞与追赶,“中国车谷”如何跃升“智能车谷”》之后,《中国新能源汽车城市商业地理》第二站走进首都北京。

2009年元旦,以科技部、财政部、发改委、工信部共同启动的“十城千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应用工程”为开端,我国新能源汽车开始了大规模产业化之路。

彼时,北京与上海、重庆、长春、大连、杭州、济南、武汉、深圳、合肥、长沙、昆明、南昌作为首批13个城市,正式开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试点工作。

6月10日,时任北京市副市长苟仲文在北京市新能源产业基地揭牌仪式上表示,发展新能源产业不仅是当前促进经济增长的需要,更是打造未来首都经济新引擎和推动首都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今后北京将成为全国的“新能源产业发展之都”。

在这样的目标之下,2009年底,北汽新能源由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发起并控股,成为我国首家独立运营、首个获得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首家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首批试点国有企业员工持股改革的新能源汽车企业。

2011年12月30日,北汽新能源自主品牌纯电动轿车E150EV在采育总装车间正式下线;2012年4月13日,北汽新能源首款纯电动量产车E150EV在北京市11个委办局、国家电网以及京郊出租车领域示范运行,拉开了北汽新能源纯电动汽车规模化示范运营的帷幕。

然而,从2009年至今,北京在走向“新能源产业发展之都”的这十几年的道路并不平坦。

尽管北京汽车工业从1958年就已起步,但与上海、合肥等城市相比,北京在新能源汽车产业方面的布局相对欠缺,目前仅有北汽蓝谷一个已经建成的新能源整车企业以及北京奔驰两个工厂的新能源生产线;与此同时,整车生产企业的缺位也导致了相关产业链的缺失。

更为重要的是,作为北京唯一一家本土新能源整车企业,在补贴退坡、私人消费市场爆发等多重因素影响之下,北汽新能源销量在2019年之后急转直下,难以支撑北京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

与此同时,北京还面临产业转型升级的问题,低端制造业正在外迁,而作为“高端制造业”代表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北京也亟需引入新的高端新能源制造企业,并以优质新能源车企为中心,尽快形成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向高端新能源转型的步伐从未如此急迫。

值得一提的是,在错失蔚来之后,北京积极争取到了两家新造车企业落户:2021年10月,理想汽车北京绿色智能制造基地在北京市顺义区正式开工,计划于2023年底投产;1个月后,北京在多个城市的角逐中脱颖而出,带着“首期投资为100亿元人民币、预计未来10年的投资额为100亿美元”的小米汽车宣布总部落户北京。

对于北京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而言,理想与小米汽车的落地也将带动相关供应链体系的完善,形成新能源汽车“研发+量产”的产业协同效应,这也正是北京从“新能源产业发展之都”向智能汽车奋力转型的关键所在。

#01

上半场“电”力不足,“新能源产业发展之都”加快“补课”

作为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城市之一,从1958年7月27日北京汽车制造厂正式挂牌成立至今,经过六十多年的发展,北京及周边地区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汽车整车制造产业以及相关配套设施: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不完全统计,目前,以北汽集团为核心,北京已拥有北京汽车、北汽越野、北汽新能源、北京现代、北京奔驰、北汽福田、福田戴姆勒等品牌共14个整车生产基地、总年产能近300万辆。

在新能源乘用车领域:

目前北京共有整车生产企业4家,规划年产能71万辆。其中,北京奔驰两大工厂共19万辆(顺义工厂7万辆,亦庄工厂12万辆),北汽新能源12万辆。

2021年10月,理想汽车北京绿色智能工厂在顺义区正式开工建设,总投资60亿元。按照规划,该工厂会在2023年下半年建成并投产,一期将实现年产10万辆纯电动汽车的产能。2021年11月,小米汽车正式落户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将分两期建设整车工厂,预计工厂累计年产量30万辆,首车将在2024年下线并实现量产。

在政策上,北京也全力推动汽车产业向新能源转型。

在2021年2月正式发布的《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北京市提出了“到2025年,全市新能源汽车累计保有量力争达到200万辆,汽车电动化率由目前的6%提升至30%”的目标。

而要实现目标,未来四年半的时间内,要在2020年年底约45万辆基础上增加约160万辆新能源汽车,年均增幅应不低于20%,年均增量将高达30余万辆,这也意味着“十四五”期间北京市新能源汽车将迎来新一轮高速发展期。

为了实现既定规划目标,北京市在电动汽车消费政策、氢能产业发展等多个层面不断加码。

无论是在新建企业的引进还是相关政策的制定方面,尽管北京正在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补课”,但构建起完整的汽车产业链,需要巨额的资金和时间投入。而无论是与具有完整汽车产业链基础的上海,还是与手握广汽埃安、小鹏两大明星企业的广州,抑或是与坐拥全球新能源销冠比亚迪的深圳这几个一线城市相比,北京的步伐依然稍显落后。

在产业转型升级、低端制造业外迁与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打好“蓝天保卫战”的共同需求之下,北京亟需引进 “高端制造业+新能源”的造车项目,补齐北京在智能汽车和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短板,推动北京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带动相关供应链体系的完善,形成新能源汽车“研发+量产”的产业协同效应。

#02

下半场换道先行,全力打造智能网联汽车高地

不过,汽车行业的大变革时代,电动化是上半场,智能化则将是下半场。

未来,汽车将在人工智能、5G、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加持下,助力车联网、人机交互、自动驾驶等诸多应用,通过OTA实现升级换代,实现汽车的智能化、数字化。汽车产品和产业也将会围绕这个进行电子架构的变革数字化的再造。

针对未来汽车产业发展的趋势,北京通过顶层设计,出台智能网联、自动驾驶以及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引导产业发展方向。

作为我国最早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城市之一,北京如今要抢占的,早已不再是新能源汽车这一条赛道,在看到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技术结合的无限前景后,北京早已在智能新能源的赛道加速奔跑。

早在2019年,《北京市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19年-2022年)》就已出台。方案指出以冬奥会实现智能网联汽车全面应用为目标,在2022年基本完成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体系构建,实现全市智能网联汽车及相关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通过20年持续积累升级,形成世界一流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打造智能网联汽车与智能交通深度融合的智慧生活新模式。

经过三年的发展,北京市智能网联汽车发展已处于全国前列。

整体布局上,形成了顺义区、昌平区、房山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多点布局、集聚发展态势。在汽车感知系统、执行系统、通讯系统、控制系统等领域产业链正在逐步完善。

在人工智能领域,北京聚集了商汤科技、地平线、寒武纪、旷视科技等一系列头部人工智能公司。

在车联网方面,拥有大众旗下的逸驾智能、长安与腾讯合资企业梧桐车联。

自动驾驶领域有百度、小马智行、滴滴、禾多科技、图森未来、新石器等多家头部企业。

为进一步推动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北京正全力打造出领跑全球的创新高地和产业发展高地。

在这背后,是北京市为自动驾驶发展营造良好营商环境的缩影。

今年北京两会上,北京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21年,北京已建成全球首个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未来,北京市将围绕新能源汽车创新产业集群、自动驾驶等更高技术领域加大投入。

北京市经信局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北京已向19家自动驾驶企业271辆车辆发放了道路测试牌照,自动驾驶车辆道路测试安全行驶里程已超过800万公里,开放测试道路总里程达1427公里。

无论是从测试道路、测试里程、牌照数量还是相关立法,北京都走在全国前列,并加速向智能网联汽车高地挺进。

#03

限购政策之下,新能源汽车消费蓄势待发

一个城市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也离不开当地新能源汽车的消费氛围加持。

但综合消费能力、消费潜力、消费保障等各方面因素来看,汽车保有量位居全国首位、人均可支配收入仅次于上海的北京,居民新能源汽车消费热情并不高。

截止2022年6月底,北京市汽车保有量超过600万辆,是全国唯一一个汽车保有量超600万辆的城市。汽车千人保有量284辆,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新能源汽车方面,截至2021年底,北京市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50.7万辆,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

虽然截至2022年6月30日,北京市新能源汽车千人保有量26辆,高于全国平均水平(7辆),但今年上半年,北京市新能源乘用车销量5.9万辆,位于全国第六,是前六城市中唯一不足6万辆的城市;且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速仅为24%,远远低于全国新能源汽车115%的整体增速;上半年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26%,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在前六城市中排名垫底。

从品牌类型来看,北京新能源销售品牌以中国品牌为主,占比约60%,同时造车新势力品牌占比明显高于全国水平,其中特斯拉、蔚来、小鹏、理想等新能源品牌进入销量TOP10;从车身形式来看,北京新能源用户明显偏好SUV,占比55%,显著高于全国水平;分级别市场来看,北京新能源微型轿车及小型SUV数量显著低于全国。

根据汽车之家平台数据分析,北京新能源消费关注指数仅为0.79,新能源消费关注度一般,不及杭州、郑州、苏州等城市;新能源消费购买指数0.48,相对杭州、深圳等城市而言购买热情不高。这或与北京新能源相关政策有关。

相比其他限行限购城市而言,北京市新能源上牌条件略显苛刻,需要排队上牌,从2022年的分配情况来看,若日后政策和指标总数保持不变,那么个人新能源指标要排到2043年,而家庭指标则排到2026年,单位指标则排到2025年。

与此同时,2014年起北京市执行地方新能源目录,将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排除在地方目录之外,这也意味着只有纯电动汽车符合北京市新能源指标,可享受新能源补贴政策。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虽使用“新能源号牌”,但不享受补贴政策,且出行受限。

尽管目前限购政策之下,北京新能源汽车整体销量不突出,但在“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2025年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力争达到200万辆的目标。

面对新能源汽车的整体趋势和未来的销量空间,也让更多经销商开始加入新能源汽车赛道。北京市经销商网络仅次于武汉、上海,位于全国第三;同时,新能源经销商渗透率达92%,远高于全国89%的新能源经销商覆盖率。

此外,北京市经销商服务满意度位于全国前列,这也为消费者选择新能源汽车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最早推广新能源汽车的城市之一,在充电基础设施方面,北京总体规模也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截至2020年底,北京市累计建成换电站159座,充电桩23万个,其中私人自用充电桩17.5万个,社会公用充电桩2.9万个,单位内部充电桩1.9万个,业务专用充电桩0.7万个;覆盖社会停车场、单位大院、居民社区,以及邮政、公交、出租、环卫等全部领域,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

数据显示,北京市车桩比2.2:1,小于全国范围的车桩比(3.05:1),北京平均2.2辆新能源汽车拥有1个充电桩,优于全国平均充电使用体验。

此外,为加快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并缓解充电焦虑,近日,北京市城管委印发《“十四五”时期北京市新能源汽车充换电设施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北京全市基本建成与200万辆新能源汽车发展相匹配、充换电设施高效有序利用、跨部门一体化协同、行业实现数智化升级的充换电设施体系。到“十四五”时期末,力争全市充电桩总规模达到70万个,换电站规模达到310座。

随着充电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北京补上了新能源汽车消费的重要一环。未来,在我国“2030碳达峰、2060碳中和”的战略部署下,随着存量燃油车向新能源汽车的转换,北京市新能源汽车市场大规模普及和成长空间还很大。

十年前,北京率先拉开了新能源汽车大规模推广应用的序幕;十年后,站在汽车产业智能化大变局的关键节点上,北京能否再次领跑全新赛道,也值得期待。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编辑:柳五
相关阅读
头条推荐
热点资讯
精选图文